《2024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白皮书》Unit2:实践篇

发布者:宋娟发布时间:2025-10-10浏览次数:10

2024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白皮书

新鲜出炉啦!

图片

















图片

一、科研事业单位全力推进成果转化创新改革


01

深化不同类型的赋权模式,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


根据《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39家试点单位在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经验基础上,积极推进创新改革,涌现了华东师范大学等一批典型案例。2024年已完成或正推进的赋权成果达215项,转化金额达11.18亿元,推动科研人员自主创业的公司达到153家,吸纳投融资额超68亿元。

华东师范大学成果转化创新改革探索

实现“六大突破”

图片
图片


02

支持建立尽职免责机制,解决参与人员后顾之忧


试点单位根据《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制度指引》,建立尽职免责机制,13家试点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尽职免责制度,确定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的责任主体、责任范围、免责范围、免责方式、负面清单等事项。


图片


03

推进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分段分类采取管理措施


试点单位在《上海市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操作指引》基础上,探索与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10家试点单位于2024年制定了本单位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分别采用科技成果台账和无形资产管理,打通了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的操作壁垒。


图片


04

创新转化改革保障措施,提升成果转化服务能力


科研事业试点单位优化内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将成果转化绩效纳入科研考核指标体系,开展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人员职称评聘改革。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深入科研一线,采用“转化门诊”等活动保障试点单位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顺利开展。


图片


二、高校院所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


01

上海交通大学建设概念验证综合服务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基于成熟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将概念验证纳入成果转化链条中,吸引与联合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出资,建设生物医药、智能机器人、前沿技术等概念验证中心,打造概念验证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整体规划和合理布局,统筹协调概念验证项目,减少重复申请和资源浪费,形成资金统筹和后续反哺机制,打造可持续循环滚动发展模式,畅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


图片
图片


02

复旦大学构建“基金+基地+专业孵化”转化模式


复旦大学赋权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近四年来累计取得的转让许可交易额达26.53亿元,孵化出40家衍生公司。在此过程中,复旦大学逐渐探索出了科技成果转化2.0版本,通过系统性整合资金、空间、政策和市场资源,构建了“内生+外联”的转化生态,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支持。


图片


03

瑞金医院优化医疗科研成果转化体系


瑞金医院着力构建“从临床实践到实验室再回归临床验证”的成果转化生态,通过打造前沿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引入市场化服务模式、设立多元化资金保障、加强转化载体服务支撑等工作举措,形成了从源头创新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转化机制,为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提供了坚实支撑。近三年实现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超5亿元,2024年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和到账金额在上海市医疗机构中排名第一。


图片
图片


04

儿童医学中心畅通创业渠道实现医企协同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积极构建儿童医疗成果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管理体系,提升成果运营转化服务能级,畅通科研人员科技创业通道。通过医企协同促进成果概念验证及孵化培育,推进医院新药、新械、新疗法等技术成果转化应用。2024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以技术转让或技术许可方式完成4项成果转化项目签约,合同金额突破1700万元。


图片
图片


三、企业科创平台促进科技和产业创新融合


01

中核同创探索产业创新闭环驱动模式

中核同创(上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中核集团在上海部署的科技创新平台,聚焦核技术产业重点方向,通过开放应用场景,释放创新需求,为早期核技术成果提供技术验证、工艺验证、市场验证等,形成“系统性、一站式”服务体系,串联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实现产业落地和创新增值。


图片
图片


02

上海晟唐打造精准医学概念验证中心


上海晟唐创业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聚焦细胞治疗、分子诊断等精准医学方向,开展早期科技成果的筛选、技术可行性验证、商业前景验证等概念验证服务,附加临床资源对接、投融资、知识产权、产学研对接等成果转化服务,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截至2024年,晟唐概念验证中心已验证项目24项,服务10家初创企业对接融资机构,总融资额超6亿元,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图片
图片


03

海智在线助推实验室方案向可制造产品转换


上海海智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构建创新产品制造服务数字化平台,依托70多万家制造工厂资源、工程设计能力和产能调配能力,开展产品需求可制造性分析,实施易生产性开发和原型样品生产商匹配,采用多维度检验和全流程监控保证可靠性,从源头设计和订单安排实现成本可控制,填补应用型研发与工厂生产之间的真空,促进图纸方案转化落地成可制造产品。


图片


四、技术转移机构持续提升创新服务能力


01

恒慧知产建设智能化信息交互平台


上海恒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深入推进AI赋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在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服务区域科技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人工智能化+信息化+国际化”的专业技术转移机构。近五年来,上海恒慧服务中小企业200余家,促成技术交易额超3.2亿元。


图片


02

科创界开展科技创新IP营销传播服务


上海科源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打造创新型科技传播服务平台--科创界Techin,通过视觉呈现增强科技应用的传播力,触达合作和交易生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自媒体开播以来,直播观众总数突破5000人次,已促成1100万元的早期股权投资项目。


图片


03

行业协会参与技术要素市场生态建设


2024年,上海行业协会积极参与成果转化工作,在平台搭建、标准制定、政策宣传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上海市技术市场协会整合科技服务资源,搭建技术交流平台,服务高校院所、科技服务机构与技术型企业。上海市律师协会发布《(试行)律师代理医疗科技成果转化业务操作指引(2024)》,指导律师服务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


图片


五、孵化机构超前布局“硬科技”前沿领域


01

莘泽智星港超前培育生物医药项目


上海莘泽创业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运营的“智星港”孵化器,以瞄准原创科技转化的孵投联动为特色,围绕新分子实体、新治疗技术、新递送技术、新交叉学科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打造“技术挖掘、概念验证、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示范性超前孵化服务体系。截至2024年底,已开展7个生物医药前沿领域的科学家项目验证工作。


图片
图片


02

新微创源打造专业化深度孵化模式


上海新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的“新微创源”孵化器,围绕MEMS新赛道,以科研院所协同创新体系为依托,强化以超前孵化方式挖掘创新项目,助力科研院所成果从0到1的转化孵化。10年来,新微创源已累计孵化服务企业超过20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近30家,助力企业融资超过20亿元。


图片
图片


03

中科创星探索早期科技投资新范式


上海创星之光创业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运营的“中科创星(上海)”孵化器,聚焦未来产业和全球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主动探索“超前孵化”,并择优“深度孵化”,实现从PI-IDEA-IP-IPO的全过程转化,为科技创业者提供专业、深度、全面的投资、孵化及融资解决方案。


图片
图片
图片


六、功能平台完善技术要素市场资源配置


01

上技所探索技术交易服务新产品


2024年,上海技术交易所与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联合探索基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场景的“科技成果+认股权”登记、托管、交易模式,与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机构联合,为科技企业跨境技术交易的结算融资提供便利,形成多方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共享生态。


图片
图片
图片


02

东部中心开展绿色低碳前沿技术验证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联合复旦大学共建“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完善“技术研发-技术评价-示范应用-投资加速-产业落地的全流程服务体系,助力绿色低碳前沿技术成果实现孵化培育与转化落地。至2024年底,已累计入驻22个概念验证项目,发布6台产品化样机,培育孵化5家绿色低碳科技型公司并落地环保产业园。


图片
图片


03

绿技行创新绿色低碳技术转化新方案


绿技行(上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绿色技术银行运营主体,强化绿色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快绿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立“技术+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在国家能源安全、国家粮食安全领域找准市场真实痛点,着力推进航运新能源-绿色甲醇技术产业化、治沙扩田技术产业化。2024年完成新疆喀什莎车县近万亩沙漠和戈壁改良项目,并将此技术和经验应用到浦东盐碱地治理。


图片
图片


七、技术经理人职业生态体系更趋完善


01

技术经理人纳入东方英才计划领军项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2023年11月,上海东方英才计划领军项目,将技术转移人才纳入选拔范围。在2024年上海市人才局的入选者名单上,两名技术经理人榜上有名,这是技术经理人首次入选市(省)级“领军人才”,体现出这个职业的社会价值。


图片


02

技术经理人职称评价体系获得积极进展


2024年,市人社局公布了《关于开展2024年度上海市经济系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级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对经济序列成果转移转化高级职称评审条件进行调整。2024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研究系列高级(含正高级)职称评审通知,列入“技术转移方向,允许技术经理人申报高级职称。


图片


03

技术经理人职业生态营造稳步推进


2024年9月,由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与上海全国高校技术市场共同发起的“淘金伙伴计划“启动。“淘金计划”汇集专业化功能性平台、技术转移工具及高校科研资源,构建由技术经理人驱动的创新生态系统,增强技术经理人的市场影响力和职业发展,实现科技成果的商业价值最大化。


图片


八、金融投资机构创新科技金融融合模式


01

国有资本推进高校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建设


2024年,国有企业、投资机构等主体联合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发起成立高校科创母基金或科创基金,吸引了更多校友资金、社会资本参与,基金总规模已经超过50亿。基金通过整合高校实验室技术与市场需求,扶持了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结合的新抓手。


图片


02

临港科技投打造“孵化+服务+投资”闭环


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推出“司南园科创新基金”,专注“投早投小”,坚持“精准投资+深度孵化+资源整合”三位一体,打造“孵化+服务+投资”的特色投资体系,推动硬科技领域的早期项目培育,形成“以投促产、以产聚链”的良性循环。


图片
图片


03

上海农商行推出成果转化“五拳”金融服务


上海农商银行聚焦科技创新要素的金融需求,推出成果转化“五拳”服务方案,将金融服务阶段进一步提前,全面考虑科技型企业技术研发周期和用款需求,推动科技专利、科研技术、科创人才、企业家等科技创新要素从价值发现到价值实现,提供全周期服务。


图片
图片


九、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环境持续完善


01

浦东“全链条”加速医疗科技成果转化


图片


02

闵行区完善“大零号湾”协同创新生态


图片


03

杨浦区增强科创承载区创新策源能力


图片


04

徐汇区推进“四链融合”与科创街区建设


图片


05

奉贤区打造东方美谷前沿技术转化首选区


图片

来源:上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