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源

  

技成果 | 2016工博会——上海海洋大学篇

上海海洋大学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农业部共建的多科性应用研究型高等学府。学校优势学科为海洋、水产、食品等学科。学校设有12个学院,设置47个本科专业及方向,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
学校建有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研究院,下设海洋经济研究中心、海洋文化研究中心、海洋政策与法律研究所、数字海洋研究所、海洋渔业遥感GIS实验室、中美海洋遥感研究中心、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实验室、海洋生态环境与修复研究所、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工程研究所、海洋药物与健康食品研究所、海洋生物系统和神经科学研究所、船舶压载水检测实验室等13个研究机构。

海洋能水下发电机

 1、叶轮一体化海浪发电机

该发电机的特点:将叶轮与电机转子集成一体化,电机采用防水和防腐处理。放置水下,水流推动叶轮转动的时,可直接发电。传统海洋能发电装置是将叶轮经过联轴器及齿轮变速带动发电机转动发电,在传动过程中损失将近20%的能量,而一体化设计刚好弥补这部分能量损失。另一个优势随着电机内置叶轮增大,使得电机定子的外径尺寸加大,同时可以适当增加发电机的线径和铜线圈的圈数,间接提高电机的输出电流和电压,发电机功率也会提高。

 2、永磁海浪发电机

该类型发电机的设计时,基于直驱式海洋能发电考虑如图4,其特点是细且长,保持发电设计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发电机内部的结构,来改变发电机对水动力的影响,进而保证水轮机能够更好的吸收水的能量。同时该水下电机也经过特殊的密封和防腐处理,在水槽实验和海试的过程中,取得了效果良好。

产品特点:1.提高了海洋能装置的发电效率,能够在预定海域平稳长时间稳定运行; 2.将此装置应用在浮标上可实现各种数据监测及预测潜在的故障,并实现在线自动冗余修复; 3.最终实现并网,可提供居民或者生产用电。

上海港口及近海生态环境科技服务平台

上海港口及近海生态环境科技服务平台立足于上海乃至于全国港口和近海生态环保需求,开展技术研发、资源整合建设、共享服务系统开发、服务培训和宣传推介五个方面的科技服务,提供客观、公正、高水平的第三方检测和相关技术研发服务。

平台推出压载水流动检测服务,研发并集成我国首部压载水流动检测平台,可长期为政府执法部门和港口环境监测提供流动检测服务,预计每年可产生500万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为保护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防止外来生物入侵做出巨大贡献,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本单位在海洋生态环境与港口生态安全领域,主要从事海洋生态环境工程技术咨询与工程实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第三方服务、船舶压载水检测第三方服务以及船舶压载水检测技术人才培训,目前为11家单位开展了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压载水检测服务,在黄海、东海、长江口等水域开展了生态修复示范,为检验检疫、海事、海洋、相关企业以及本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约210人次,项目合同经费5000余万元。

本技术服务平台目前以组织专家开展海洋生态环境领域的技术咨询、培训、生态修复实施以及以第三方检测服务为主。

中华绒螯蟹“江海21”水产新品种

中华绒螯蟹“江海21”水产新品种是由上海海洋大学牵头,联合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安徽明光永言水产(集团)有限公司、崇明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松江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上海宝岛蟹业有限公司、上海福岛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单位,按照配套系聚合育种的技术路线,先分别平行选育出生长速度快、步足长的A选育系和生长速度快、额齿尖的B选育系后,以A选育系为母本,B选育系为父本配套生产而成为水产新品种。该品种于201512月通过了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品种登记号GS-02-003-2015),20162月农业发布第2360号公告进行全国推广。中华绒螯蟹“江海21”较好地聚合了父、母本双方的典型性状,具有生长速度快、形态性状好、群体产量高等特点,其外额齿尖,内额齿间缺刻呈“V”字型,90%以上个体第二步足长节末端达到或超过第一侧齿;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普通中华绒螯蟹相比,16月龄蟹生长速度提高17.0%以上。

中华绒螯蟹“江海21”目前已在全国14个省市区养殖,年养殖面积约20万亩,年创产值超过6亿元。

景观生态和水域生态修复技术

上海海洋大学经过多年的积累,在景观水处理、水域生态修复、农村污水处理以及水体净化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的技术体系。依托该技术,我校王丽卿教授在岗创办上海水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专业从事水环境生态治理,能够系统提供“水生态修复规划设计、工程施工、运行维护”整体解决方案,集“水生技术研发、生产、营销推广”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国内最早从事生态水处理的公司,公司已成功地将水生态修复技术从上海海洋大学国家省市重点学科“水产养殖学”、“水生生物学”的学术塔里,移植到长城内外的河流湖泊,播种到大河上下的庄园水乡,同时也渗透到各地水库、景观水体以及湿地公园中。

至今,项目足迹已遍布全国20余个省市,300多个水体工程,在江浙沪、华南、西南地区结出了累累硕果,谛造了一个又一个精品工程,其中包括:

• 上海最大的人工湖“上海之鱼”;

• 第14届世界游泳锦标赛场地“东方体育中心景观湖”;

• 获得鲁班奖的“上海辰山植物园景观湖”;

• 有上海小西湖之称的“朱家角大淀湖”;

• 青奥会主体公园“南京河西湿地公园”;

• 扬州大型别墅区“扬州豪第坊”;

申城首个车库顶上湖“莲申房产春申景城”等。

纳米生物防霉皮具包装(袋)技术

“纳米生物防霉皮具包装(袋)技术”是经过多年研究试验而取得的突破性防霉包装技术成果,并经广泛使用效果非常明显,已形成产品。

技术原理:针对皮具容易发霉,危害皮具品质的现象,利用食品级生物防霉制剂作为塑料聚合物高分子的溶质,将生物防霉制剂纳米化处理,采用进行架桥技术溶入塑料聚合物高分子中。使塑料聚合物内层表面具有抑制霉菌的功能,对霉菌(黄曲霉、青霉、牙枝霉、毛霉、交链孢霉和分子孢霉等)具广泛的抑制作用,将皮具产品装入其内,可很好地在常温下防霉。

特点:该技术为多层复合的特殊塑料薄膜,将其根据皮具大小制成包装袋,使袋内层为抗菌层,中层为增强层,外层为阻隔层,三层组合材料从功能上很好地保持皮具,使之常温下长年不产生霉菌,不需冷藏,不需抽真空。

用法;使用非常简单,只需将皮具清洁处理(擦洗、晒干),烘干水分等,装入袋子中,将压封环压实,然后放入室内柜中常温下收藏即可。使用简单,安全方便。
效果:在常温下,可使皮具1-2年内不产生霉菌,确保皮具春夏秋冬的。

一种用于烧伤患者的海洋生物型肠内营养制剂

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维持肠粘膜结构与功能完整,是临床支持发展的主要方向。烧伤病人由于创伤的打击,常常引起机体的超高代谢,而导致营养缺乏。提供合理而充分的营养是治疗烧伤病人的必要辅助治疗手段。

目前,市场上已有“安素”、“能全力”、“瑞素”、“立适康”、“力衡全”、“佳维体”等系列肠内营养制剂,普遍适用于消耗性疾病患者,而适用于烧伤患者的肠内营养制剂种类匮乏。本项目设计一种添加海洋生物成分适用于烧伤患者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这种肠内营养制剂可以是胃肠管道给予,也可以口服。

这种肠内营养制剂是基于烧伤病人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要求设计配方,以海洋生物成分为重要原料,添加固体脂肪、淀粉、电解质、维生素,达到烧伤病人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标准。
这种肠内营养制剂可为医院烧伤患者提供优质稳定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加快病人康复速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这种肠内营养制剂能为烧伤患者提供经济、有效、合理的营养治疗。

基于聚乙烯亚胺的靶向非病毒纳米基因载体的设计与构建

本项目针对聚乙烯亚胺(PEI)转基因载体使用中存在的转染效率与细胞毒性相矛盾及靶向性差等问题,采用生物可降解技术、金属离子配位技术等连接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LMW PEI),得到多分枝状或网状结构的高分子量PEI衍生物,进而选择肿瘤主动靶向多肽RGDtLype-1等,与细胞穿膜肽TAT(49-57)、核定位信号肽NLS连接,合成具有多功能的数种功能肽RGDC-TATRGDC-TAT-NLStLype-1-NLS等,利用交联技术将多功能与PEI衍生物偶联,从而构建新型非病毒基因载体系统,旨在保证较高转染效率情况下,降低PEI细胞毒性,增加其对肿瘤的靶向性,克服当前非病毒基因载体的瓶颈问题,为基因治疗探索一条有效途径。

太阳能智能屋顶

本展品由三大系统组成,包括:

1)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分为独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不污染环境、能独立发电又能并网运行,受到各国企业组织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互联网/物联网系统:微型的灌溉监控系统中使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最新技术。该系统利用无线网络的通信技术对作物的灌溉情况进行远程监控,完成了只需要坐在办公室就可以对远端的灌溉现场进行灵活自如的精确控制。实现了对土壤的温湿度、水分、养分和光照等环境信息的实时动态测试与显示,并根据作物优质高产生长的需要进行自动的灌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PLC自动控制系统:可对温度、压力、流量等模拟量的闭环控制。作为温室过程控制的计算机,PLC控制器能编制各种各样的控制算法程序,完成闭环控制。